南谯区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4-27 09:44作者:滁州市科学技术局站管来源:滁州市科学技术局阅读:字号【

近年来,南谯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着力汇集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平台思维,搭建创新要素集聚载体

一是建立机制,促进区域合作常态化。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京市浦口区、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常态化举办科技对接交流、遍访高校等系列活动。去年以来,累计对接高校117家,先后举办上海虹桥会客厅“南谯区首届人才交流大会暨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海高校高技术项目路演(新能源专场)暨“科创中国”校园行、新兴产业项目路演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等5场活动,征集技术解决方案15项,达成技术合作21项,签约项目8个。

二是搭好载体,加速高校院所集聚化。投入财政资金70余亿元,高标准建设滁州高教科创城,以“高教+科创”为发展导向,以沪苏浙地区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攻方向,引进安徽科技学院未来学院打造“无边界大学”,按照主导产业方向设置专业结构;按照“1+N”模式先后打造西交大成果转化中心、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长光所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等4个创新载体。

三是找准方向,推动“产才融合”专业化。精准匹配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企业需求,采取以才引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等方式,广泛招揽高层次人才。去年以来,共引进院士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70人、引进省级领军人才项目3个,获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业绩奖励兑现率达50%,居全省前列。

二、坚持企业主体、突出融合发展,推动创新资源系统集成

一是政策引导,增强自主创新意愿。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000万元和规模2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去年以来,共兑现奖补资金2756万元,完成基金投资1500万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无担保贷款32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现有省级院士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

二是牵线搭桥,提升合作创新质效。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牵线、高校院所解题”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由政府部门每季度收集一次企业技术需求,集中提供至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长三角中介服务机构和区内研发机构,累计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90家科技型企业与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87家高新技术企业均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其中超越环保、利维能动力电池等20余家企业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家双一流高校开展技术合作,累计承接产学研项目80个,其中获批省级科技项目5个。

三是创新打法,探索“研发飞地”模式。创新推出“研发在外、转化在谯”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引导工大开元、超越环保等企业分别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高校共建“研发飞地”,累计开展异地技术合作7项,其中超越环保与中科大合作的“废弃电路板树脂材料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工大开元与南工大合作的“工业废水强化处理及再循环产业化三段法环保工艺”项目在第七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行业赛第9名。

三、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一是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机制,强化“周摸排、月登记”,确保实现应统尽统。去年以来,累计登记科技成果443项,授权发明专利258件,实现新产品增收35.1亿元。培育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各2家,孵化科技型企业近80家,众博新材料、利维能动力电池等一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是企业质量大幅提升。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较上一年度增长28.1%,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家、同比增长22.2%,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共21家、占比32%。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双双实现“零”的突破,专精特新企业总数发展到64家、较2020年底增长42.2%。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获批省级高成长性小微企业2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