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4年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时间:2024-04-28 11:31
    【字体:打印

    《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直播时间:2024年4月25日

    直播地点:滁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

    直播嘉宾: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流水

    主办单位:市科技局

    承办单位:市新闻办

    访谈简介:主要是介绍《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印发以来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直播图片:


    文字实录:

    《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滁州市21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出了三项指标倍增、六个能力提升和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的目标。规划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各项重点指标稳居全省前三。2023年滁州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70位,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位列第77位;在2023年全省科技创新季度“赛马”评议中滁州市两个季度拔得头筹,一个季度位居第二。

    一、主要目标进展情况

    《规划》制定了10项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6项指标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15%、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7个、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科创平台39个,以上四项指标均超过序时进度。

    二、重点任务开展情况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年提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大力实施“双倍增两清零”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5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均居全省第三。推动125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企业、38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企业开展“两清零”活动,截至2023年底,“两清零”完成率均达到100%。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全市研发投入百强企业、研发强度超10%企业其新增研发投入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奖补,市县共计发放奖补资金2300多万元,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2023年滁州市研发经费投入80.38亿,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三是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围绕我市八大产业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立项省级以上项目49项,争取上级财政资金6218万,带动企事业单位研发投入超3.8亿。其中,金禾实业、光智科技和天凯生物还参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二)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愈加完善

    围绕滁州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全市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一是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在光伏、智能家电等八大产业链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研发平台,提升区域研发能力。2023年底我市已获批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1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二是优化孵化载体建设。健全多层级、多类型、多主体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出台《科技企业加速器备案及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截止2023年底,全市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32家、市级孵化载体9家。三是利用展会平台转化成果。组团参加中国(安徽)科交会,促成科技成果来我市落地转化,会展期间对接项目32个,达成合作意向11个,现场签约转化项目2项。

    (三)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取得实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双链”深度融合。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与应用示范。针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共支持八大产业链攻坚项目24个,安排项目经费2340万元。二是搭建产业共性研发平台。聚焦我市八大产业链、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支持市内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研发服务。2023年由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学院等单位,成功揭榜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成为全省首批9家省级创新研究院之一。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引入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校地合作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在滁落地转化,助力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科技园区和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推动滁州、小岗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标准建设,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安徽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加快天长、明光、来安、琅琊四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能级提升,天长农业科技园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2%以上,园区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步伐。印发《滁州市支持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创新型市县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争创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天长市获批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全椒县、明光市获批第二批省级创新型县(市)。

    (五)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紧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主线,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精准发力。一是聚焦乡村振兴加强技术集成创新。2021-2023年,农业科技领域共计获批立项省级科技项目31项,争取省级经费1697.2万元,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项,安排市级经费580万元。二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4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省、市级科技特派团22个,省级以上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三是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立足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推进科技特派团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由“单人单点”服务向“组团联动”服务转变。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累计开展科技实用技术服务培训13.03万人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384个,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5130万元,促进农户增收1.99亿元。

    (六)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紧邻南京和合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链。一是主动对接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寻机谋求承接先进科技成果在滁州落地转化产业化,特别是结合滁州特色资源寻找中科大、合工大等合肥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来滁州创办领办企业。二是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达成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两地优势,探索协同科技攻关、共建“伙伴园区”、推动人才互动交流、联合举办科技活动等方面合作。三是持续推进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和南航先进直升机研发平台建设。推动滁州高教科创城与南京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合作,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四是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拓展科技合作渠道,组织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对接,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累计建成省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获批省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5个,15个引进境外人才项目获国家级、省级资金支持。三年来共办理外国人来滁州工作许可近400项,现有外国专家131人,总量居全省第3位。  

    三、下一步安排

    今后两年是“十四五”关键收官阶段,市科技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大《专项规划》的实施力度,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聚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确保《专项规划》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高质高量完成,为建设现代化新滁州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问答环节:

    提问一、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请问接下来将采取那些工作举措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答: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补齐创新发展短板,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提升创新供给能力。一是以“两清零”行动为抓手,引导亿元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企业新建企业研发机构。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效应,持续开展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兑现,对全市研发投入前100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企业,按企业研发投入增量给予奖补,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三是做好全市研发经费统计归集工作。组织开展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培训,提高企事业单位统计人员专业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研发辅助账、完善研发项目资料归集,全面提升统计归集数据质量,确保研发投入应归尽归,应统尽统。

    提问二、在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方面,我市接下来有哪些工作部署?

    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一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强化省市县联动,集聚省内外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和驻滁高校自建实验室,或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二是聚焦我市八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发展一批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等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补齐我市研发投入、创新人才、高能级创新平台等资源供给不足、开放创新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弱的创新短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形式新质生产力。三是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落脚点,引导支持科技型企业按照“有研发场地、有研发设施、有研发经费、有研发人员、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成果”的标准,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